7月18日,由姜文自导自演自编剧的喜剧电影《你行!你上!》上线各大影院,该片讲述了少年郎朗为了实现音乐梦想,自幼随父亲郎国任离家求学,一路过关斩将的故事,影片还集结了马丽、于和伟、辛芷蕾、雷佳音、葛优、王传君、胡歌、甄子丹等众多实力派演员主演以及客串。本以为带着姜文的“文艺标签”以及马丽的“喜剧天赋”能让这部影片扶摇直上,没想到的是,自上映以来,该片票房成绩并不算理想。
上映 4 天,票房艰难爬过六千万门槛,按照目前的趋势,猫眼预测票房也仅有 1.4 亿左右。先后经历了三次改名(首次定名《英雄出少年》、第一次改名《你行你上》、第二次改名《你行!你上!》 )和换档,命运多舛的这部影片也不知道能不能回本。
不过抛开票房惨淡的事实,这部影片目前还是好评居多,特别是马丽在影片中的表现,作为“郎妈周秀兰”的扮演者,马丽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,完成了一场关于女性美的极致诠释。
初见周秀兰,她是裹着军大衣站在东北大雪里的母亲,眼神像厚实的棉被,裹住儿子的音乐梦想,当童年郎朗在琴键上磕磕绊绊弹出音符时,她嘴角漾开的笑意比炉火更暖。有观众在影评里写道:“她望向儿子的眼神,让我想起我妈当年在菜市场边卖菜边看我练琴的样子。”
但真正让观众惊觉“这还是我认识的马丽”的,是雨夜里那场戏。湿透的黑发贴在苍白的脸颊上,红裙在路灯下泛着水光,她推着自行车载儿子穿过巷弄,车铃叮当声混着雨滴砸在铁皮棚顶的脆响。这个被网友称为“东北版《花样年华》”的镜头里,马丽用微微发颤的指尖和欲说还休的叹息,把妻子角色里藏着的隐忍与深情揉碎了再拼起来。有观众散场后喃喃:“马丽骑自行车载儿子穿过巷子的镜头,红裙被风吹起的弧度,能闻到九十年代的气息。”
遗憾的是,这样细腻的表演没能撑起票房的奇迹。上映首日,《你行!你上!》排片占比14%却只拿下1794万票房,上座率始终在7%徘徊。被《长安的荔枝》和《罗小黑战记2》甩在身后。第二日票房也只过了两千万万元,猫眼数据显示,有观众在购票平台吐槽:“姜文式表达还是太拧巴,前半段想笑后半段想哭,最后连爆米花钱都觉得亏。”
究其根源,这部披着钢琴家传记外衣的电影,内核是姜文式的“赢学辩证法”。这部影片中姜文延续了自己从《让子弹飞》到《邪不压正》的作者性表达,玩爽了隐喻,甚至打了不少明牌,看懂需要很大的精气神。朗朗的真实成长经历映照了当代中国精神,看得人浑身打鸡血,代入到了千禧年前蓬勃发展的阶段,注入了“只争第一”的精气神。
当郎爸(姜文饰)辞去公职,赌上全家命运培养天才时,银幕两端都在经历豪赌。马丽饰演的母亲,正是这场赌局中最揪心的注码——她既要当沈阳老家的经济支柱,又要做父子远方的精神港湾。那些汇款单背后,是中式教育“再穷不能穷教育”的极端化写照。
影片的节奏如爵士乐般自由跳跃,时而癫狂(甄子丹用咏春拳弹《革命练习曲》),时而沉郁(郎朗血染琴键的蒙太奇)。姜文擅长的符号化叙事依旧锋利,色盲眼镜下的红绿颠倒、老鼠头套对西方艺术殿堂的戏谑,无不暗藏对文化霸权的嘲讽。这其中似乎姜文在问:中国人要付出多少代价,才能在西方主导的艺术圣殿“站着赢”?有海外华人观众从“诸葛伯乐”角色身上看到“竹天花板”的隐喻——当角色相信东方人存在极限,他便永远困在牢笼里;而郎朗一家用东北人的倔强,把天花板捅了个窟窿。
当教育焦虑蔓延的时代,影片对“鸡娃”的浪漫化呈现注定引发不适,这或许就是影片票房起不来的原因,但是,就像影片结尾那个长达三分钟的钢琴独奏镜头——没有炫技的剪辑,没有煽情的配乐,只有手指在琴键上起落时投下的光影。这或许才是姜文想说的:有些美不需要被定义,就像有些故事不必讨好所有人。
编辑:李慧
一审:李慧
二审:汤世明
三审:王超
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